律所生活

那一轮明月

作者:陈雅婷


都说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147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才刚刚熟悉了这里的湿润与清新,温柔与礼让,可我就要挥挥手说再见了。宝岛的那一轮明月彷彿昨日还悬挂在头顶,但今日便换了风景。

2017年的9月,甫一下飞机,台北就用一场罕见的暴雨迎接了我们。当我跟随志工,推着沉重的箱子,撑着伞,疾行在台北的街头,被大雨淋过的斑斓、潮湿又鲜活的夜景便成了我对台湾的第一印象。至此,我的交换生生活正式拉开序幕。

1.jpg

晚霞映衬下的台北101



学在台大

九月的台北依然炙热难耐,椰林大道被烈阳照得白晃晃的,蒸汽腾腾直上。但缤纷多样的迎新活动依次拉开序幕,热闹新奇的国际生迎新晚会、细致实用的校园导览、丰富多彩的社团展示还有迎着夜风缓缓奏响的新生音乐会,在歌声和笑声中我对台湾大学这所百年老校渐渐熟稔。

2.jpg

热闹的Mixer Party

漫步在台大校园,会发现这里回荡着一种特殊的声音——来自傅钟的悠远钟声。“一天只有21个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这便是傅钟每天只敲二十一响的由来。这洪钟如今依旧高悬在行政大楼对面,每逢上下课时间,浑厚悠扬的钟声穿过静静的傅斯年墓园和长长的椰林大道,散布整个校园。

3.jpg

每天只敲二十一响的傅钟

每天需要三个小时来沉思,傅斯年校长的这种说法充满深邃的哲思。沉思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我不禁想到了康德关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名言:“你要如此行动,即无论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当作目的,绝不仅仅当作手段来使用。(Handle so, daß du die Menschheit sowohl in deiner Person, als in der Person eines jeden andern jederzeit zugleich als Zweck niemals bloß als Mittel brauchst.)”人不是机器,不能一直运转,遑论机器也需要停歇、检修、润滑;人应作为目的而不仅是手段,需要空间去发展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我立法。那么沉思就是必要的缓冲,放空自己,沉淀自己,方能审视是否出发太久而偏离来时的路,又是否将他人准则奉为圭臬。在人生的旷野荒原中踽踽独行,适时停下脚步调整方向,比一味前进更为重要。

这样的人文主义精神充斥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在台大社会科学院的走廊里,竖立着杨牧先生的诗——《学院之树》,言辞恳切而充满敬意地写着:“在书页里拥抱,紧靠著文字并且活在我们所追求的同情和智慧里。”玻璃墙内镶嵌的整首诗在夜色中闪烁着荧荧幽光,字字句句意蕴悠长又暗藏机锋,一边是克制又轻盈的抒情,一边则是体现力量感的叙事,有着“这些近乎澄明的内心观照与理念的铺展构筑”。那光亮最终所指向的目标,是真理与美感。

我在这幽光前伫立良久,生起了对于诗人的极大兴趣,便找来了杨牧先生的其他诗集,很喜欢那首《星是唯一的向导》:“在那夜,那失恋的滂沱里,摧烧你的寂寞和晨起的铃当。那俯视是十八岁的我,在年轻的飞奔里,你是迎面而来的风。”有着独属于十八岁少年的寂寥与浪漫。

再谈及课堂,不得不说的是多元文化与言论自由在校园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台大开设了非常多独具特色的课程,其中法律学院有一门《女性主义与法律》十分特别,课堂上对于一些诸如性交易、性犯罪、亲密暴力等敏感议题,师生的大胆敢言、单刀直入一度令我瞠目,但深入思考之后不难发现其鞭辟入里、切中肯綮,给了我不少对于性别平权、自由主义等传统议题的启迪与新思路。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课题,我还收获了人生中第一次急救训练、第一次心肺复苏术(CPR)和海姆立克法演练。

校园中另一个比肩教学楼的繁忙之处是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常常需要提前很久预约。在这里,心理咨询已经融入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哪怕失眠压力大这样的“小”问题,也得来跟咨询师聊几句。而在诸如台大泼酸案这样的创伤事故发生后,学校会及时发送邮件进行情况通报、安抚师生情绪,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更会第一时间介入,开展个案或团体哀伤辅导。台大建立起系统性的心理辅导机制,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可见一斑。

5.jpg

灯光秀下的台大图书馆



烟火台湾

选择在学分已经修满的研三交换,我是存了在进入职场前放松身心的私心的。在学习之余,我和朋友一起走遍了大半个台湾。与其说以一个观光客的身份去欣赏台湾的风景、品尝各地的特色小吃,我更愿意将之解读为游学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游历名山大川中萌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在探访名胜古迹中回溯台湾在岁月洗礼之后所留下的沧桑历史。

6.jpg

阿里山的小火车

我们用两次环岛游打卡了繁华热闹的台北、古朴传统的嘉义、文艺浪漫的高雄、热情奔放的垦丁、幽静原始的台东、壮丽明媚的花莲、古迹丰富的台南……虽然每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色与文化,但宜居、慢节奏是其共同的特点。骑着机车奔驰在台湾的大街小巷,听热情好客的本地人讲讲过去的故事,流连于各色的博物馆与文学馆之中,我逐渐走进了一个割裂的台湾——一面是亚细亚孤儿式的不屈抗争与悲情底色,一面是亚洲四小龙的活力经济与蓬勃发展,那些曾经流过的血浸透了这片土地开出了更鲜艳的花。

7.jpg

平溪放天灯

8.jpg

雨后的垦丁

与常年浸淫勤奋教育的大陆学生相比,台湾学生看上去没有那么用功,他们大多课外活动丰富,不喜埋头苦干肝论文。尽管如此,在他们身上,我却看到了一种最简单的幸福,那就是享受生命的过程本身——不去想未来的种种纷乱,身在此刻就热爱此刻;不去做太多的利弊权衡,喜爱之事便是谋生之事。或许是竞争没有大陆那么激烈,台湾年轻人对于物质生活与世俗成功并没有太多强烈的渴望,他们更注重内心感受。无论是休学去做国际义工的大学生还是在文创园区工作室创作的艺术从业者,他们身上都有种近乎天真的纯粹,近乎散漫的松弛。在那个当下,我更能理解周国平的那句“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9.jpg

台大国际生宿舍楼下圣诞树上的许愿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与校园,行人与远方,我眼里看到的,与双脚丈量的,皆是台湾。这里是台大牧场的鲜乳,淡淡的却浓醇绵长;是台北冬日的小雨,绵长无期淅淅沥沥;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汝窑,温润光泽低调顺滑;也是烘焙店外,那一阵阵甜糯诱人的香气。五感重叠,勾勒出立体的台湾。千百种面孔,同一副内核。那一轮明月,皎洁又疏朗。

10.jpg

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东坡肉形石

今后无论身处何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记于2018年2月


后记

在经历因疫情中断的三年后,2023年春季,陆生赴台交换低调重启。隔离滋生傲慢,交流破除偏见,唯有见面,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彼此。(时隔多年,很是想念台湾的夜市和小吃。)


Copyright © 1998-2018 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1012394号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