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了鲁迅先生的《呐喊》,想让儿子感受下名师大家的作品,儿子全然没有兴趣,自己却看上了。
确实,鲁迅作品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深奥了些。记忆中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只剩下闰土叉猹,祥林嫂叫着“阿毛、阿毛”,阿Q的自我胜利法,以及孔乙己的茴香豆。以前似懂非懂,看的也只是其中的章节,只觉得好笑,并未体味到主人公的悲凉以及麻木不仁的社会给予不幸人物的更大不幸。
20多年后重读,随着经历的增加,心境已不同,阅读也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小说中人物的描写真实而深刻,让人过目即难以忘却盘旋在脑海中的印象。一个形态、一句言语,带着多少的世故。悲者的不幸于外人却是谈资,好(hào)事之人于不幸之人无补却无形中加大了不幸之人的更大不幸,终成悲剧。我们是否应该时常做一位自己的冷眼旁边者,跳出框架及时审视,省却不必要的挣扎,以朝向更有意义的人生?即使处在多么糟的境地,总还会有一丝希望,拾掇一下,总可以再出发。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不做好(hào)事之人,于已于他人于社会无益。
重读过程中,阅读内容不再局限于《呐喊》中的几篇小说,《徬徨》、《朝花夕拾》,杂文、散文、书信都有涉及,只窥一大概,却已惊醒梦中人。随着阅读的深入,体会越来越深刻,今年清明假期,还专门去绍兴,感受鲁迅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鲁迅纪念馆里的详细介绍,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要想真正读懂作者,必须结合时代背景,顺着时间脉络理清作者当时的处境,才能更好的理解,更有所感悟。如果想要更高层次的理解,那是要重走一遍作者的心路历程的。于我,还没有这勇气,因为读的过程很沉重,警醒过程中还隐现着那个时代的血腥,由衷地佩服那个时代为自由而努力的人们,以及鲁迅先生们拼尽全力的呐喊。
今天,虽已是和平年代,但历史总在重演,只是换了面貌而已。人性根本代代相传,并未能完全剔除了糟粕,仅留下精华。读鲁迅先生的文章,隐隐约约看到了现代人的影子。《导师》中的青年,“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忽然》的“凶兽样的羊,羊样的凶兽”;等等。这些不都还出现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
人来世上走一遭,最终成怎样,看社会,看家庭,关键还要看自己,“而且有时自己也不可靠”,“或者还是知道自己之不甚可靠者,倒较为可靠吧”。千百年来,追求人的独立自由,靠得是人的清醒和拼劲,或者概括为一个“勤”字,但人是有惰性的,不想去改变,因为改变总是辛苦。惰性的产生,独立自由即在慢慢丧失,或者说是人自己放弃了独立自由,慢慢沉沦。我以前还不能完全理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现在也慢慢能体会出呐喊者的真诚。“苟活者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保持清醒、努力,最终独立自由,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也是人一辈子所应追求的。
但独立自由并非指只有自我,它是为了更好的合作发展,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你来我往,各方碰撞,才促成更大的进步,当然首先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不管怎样的社会,它的运作都需要合作来完成。只是合作各方扮演的角色不同造就了社会的不同发展,社会的不同发展又强化了各方的角色。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请愿、游行,甚或血的记忆不正是为了传达正当诉求,有好一点的合作吗?想要突出重围,需要独立自由的人们来破局。革命、改革、创新,到我们现在的社会,自由、合作的氛围已今非昔比,我们更应该集中注意力发挥我们的力量,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敢于正视问题,敢做,敢当,敢于在爆破中层层推进,促成社会持续地发展。
读鲁迅,沉重,或是因戳中了痛点让人难受,但正是因为痛才让人惊醒,促人思考。纷乱之时代,和平之年代,鲁迅精神不过时。
记于2018年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