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所生活

《契诃夫的一生》,烟花闪过

作者:王太力


在丽江偶遇猫的天空之城书店,在一个商业古城有个实体书店开着,不容易啊。检阅了一下书架,选了几本小书购买支持,不能让实体书店倒闭哈。网上购书缺失偶遇的快乐,发现书的乐趣少了,网上购书真真是直男购物,想买什么书选了付款,从来不逛。

《契诃夫的一生》,小小的一本书,怎么会是法国作家写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呢?先不管序言,直接翻到作家的文字。看小说不先看序是最好的,这样没有剧透,没有别人的意见左右你,你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最真实的你自己的感觉。

看《契诃夫的一生》,感觉契诃夫和高尔基经历很像,如同《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好像都是穷苦家的孩子,上的社会大学,在别人窗下偷听聊天、观察这个社会,从社会上学到人生的知识。

普希金、莱蒙托夫、列夫托尔斯泰,都是富人家子弟。契诃夫是穷人家出身、农奴解放后杂货铺老板的儿子,没有那带着金子的出身,身边看到的都是普通人。从小经常挨父亲的打骂。父亲欠钱躲债,房子没了,家里更是一贫如洗。如同狄更斯的童年,但是俄罗斯的小孩和英国的不同,契诃夫更平和、更简单,不因此怀有羞耻感。在俄罗斯,不合理的情况随处可见,尽管生活艰难,还是可以挺过去。“从童年起我就信仰进步,”后来他这样写道,带着他惯有的半是调侃、半是伤感的口吻,“因为挨打和不挨打的两个时代,对我而言可真是天差地别。”等儿子们长大了,契诃夫的父亲心安理得地被儿子们养着,父亲一本正经的腔调说:“爸爸和妈妈需要吃饭。”当契诃夫病了别人催他休息时,他就会半开玩笑半带伤感地说:“可是你知道,爸爸妈妈需要吃饭。”

俄罗斯有的是土地,假期契诃夫来到大草原,在一些朋友家住上一个月,下个月又去拜访另一批朋友。旅途中,他有时在汽车上睡觉,有时住在破落的小旅馆。那是驿站上的小客栈,供买卖人歇脚,有时,还有盗马贼出入。同学们在这个或那个同学家里聚会,最经常是在契诃夫家,因为在俄罗斯,穷人家从不会拒绝开放家门。

19世纪60年代的俄罗斯,绝大多数民众都希望废除农奴制,渴望社会改革。终于,农奴制被废除,粗鲁蒙昧的农民站了起来,与他们曾经的统治者一样残暴和卑劣。尽管社会解放了,生活还是同从前一样悲惨。政府腐败——在俄罗斯古已有之并且永无止境——从果戈里起就不曾改变过。俄罗斯的大师们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在用文学回答社会的追问:“我们将何去何从?”契诃夫,一个当时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只为着生计,开始写他的小说。

在整个契诃夫家族中,唯有他,有着自律的性格,以及对更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渴望。

他的作品数量飞涨,1885年这一年,他发表的作品数量达到129篇小说、短剧和杂文。但他在乎的并非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签字。关键是得到稿酬,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最困难的。小报周期性地面临倒闭,必须去恳求、哀求甚至威胁,才能拿回那几个戈比。这样的日子总有一天会结束的。只等他当上医生。文学不过是业余的。他当报社记者的过程中,看到的形形色色,也都成了他小说的素材。“我的小说可以关于任何人、任何事……”

环顾四周、观察现实,然而现实是相当丑陋和悲苦的。受骗的丈夫们、粗暴无知的家长、愚昧的婚姻,小说中常常都以苦笑告终。不过人们还是笑了。不然,还能怎样呢?

作为短篇小说作家,他的幽默天赋、节制、简洁、洞察力、在文字中显而易见的冷漠,令人想到他医生的身份:精细的诊断,不带偏好之情,不怀恻隐之心,而是一份深沉的同情。

托尔斯泰拥有的太多,却在教导别人放弃,应该超越一切,无欲无求,去寻找自己的灵魂。对于患着肺病、日益衰弱的契诃夫,这个要求太高、太苍白了。“只有死人才什么都不需要。活着的时候,就要全部,要整个人间……上帝创造了人类就是为了让他生活,为了让他知道欢乐、焦虑和不幸……而你若无欲无求,你就不曾活过,你就是一块石头……”契诃夫激烈地抗议。

俄罗斯的知识界向来都把农民理想化,而从不花功夫去了解他们。他们只会鹦鹉学舌般地重复着托尔斯泰或屠格涅夫的教诲:“庄稼人是善良的,是圣洁的。”契诃夫不是这样想的。“我的体内流淌着农民的血液,农民的品性无法令我动容。”他很清楚,知识界弄错了。俄国农民并非什么圣人。在他们中确实有着性情温良、逆来顺受、总是作为受害者的人。然而,总的来说,是残酷、是野蛮、是无情而悲惨的生活。这些生灵更需要的,是好好活着。

旅行让契诃夫看到真实的世界。关于阴沉的苦役犯监狱萨哈林岛,契诃夫可以讲述那个旅行、讲述疲倦、无眠的夜,但所有这些,对于人类的苦难,仍无能为力。一个作家像托尔斯泰那样去“服务”是很困难的。契诃夫最终明确了这一点。从此,他要将自己限定于目击者的角色。“在写盗马贼时,没有必要写上:偷马是不对的。”

契诃夫的小说是悲伤的,不是因人物的贫穷、衰老或生病,这些绝望的理由都是外部的。在契诃夫笔下,一个人痛苦的原因是,在他眼里,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契诃夫作为一个人的品质——谦逊、正直、简朴、自律、修身、爱他人、忍受病痛和忧虑,让自己尊严地、无所畏惧地等待死亡,这个曾经悲伤地断言生活无意义的人,却成功地给自己的人生赋予了无比美丽、无比深刻的意义。

作为戏剧家的契诃夫,《伊凡诺夫》、《海鸥》的首演都是失败的,作为作者的他都在现场。而大受欢迎的《樱桃园》、《凡尼亚舅舅》、《三姐妹》的首演,他都不在现场。

在俄罗斯,国家太庞大了,苦难太深重了,任凭谁都会气馁,失去耐性。契诃夫,在年轻的44岁,停止了语言、停止呼吸、停止了生命。

如此简练地写出契诃夫的一生,笔触让人想到沈从文对故乡的眷恋。怎么会是个法国作家写的这本小书?查看封页上作者的简介,原来是出生在基辅的乌克兰犹太银行家的后代,十月革命后移居巴黎,怪不得写出这样的契诃夫。作者在二战爆发后开始逃亡、在法国被捕,1942年夏,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害,时年39岁。

作为作家,契诃夫最首要探寻的是简洁。句子必须尽可能地简短,每个词要充分达意,绝不多余。短暂的一生如烟花闪过,契诃夫和这本小书的作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Copyright © 1998-2018 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1012394号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