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飙升VS法律暗雷,AI如何重塑泛娱乐产业?

作者:佚名

观点

用AI做内容没问题,但别让AI带你「疯狂踩雷」…

2025年,AI正以风暴之势席卷整个泛娱乐江湖。

2月,国内首部纯AI生成付费短剧《兴安岭诡事》上线即引发观剧热潮,3天内播放量突破3500万;4月,AI成为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最受关注的话题,多个制作团队带着AI短剧和动画样片进行路演,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的目光;5月,谷歌发布影视级大模型Flow,科技分析家玛丽·米克尔发表《AI趋势》,将“制作完整电影和游戏”列为未来5年AI最可能实现的突破之一……

从剧本创作到智能剪辑,再到数字人主播、微短剧批量生产,AI俨然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1.jpg然而繁荣背后暗流涌动,AI生成剧本被质疑抄袭、虚拟主播涉嫌侵犯肖像权、AI特效遭遇版权纠纷……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也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

AI技术如何重构泛娱乐产业生态?如何在享受AI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创意突破的同时,平衡技术创新与法律合规?目前行业常用的AI工具存在哪些法律风险?最新出台的AI监管政策将对内容创作产生哪些影响?

为了破解这些亟待回应的问题,金牌经纪人特别专访了天达共和上海办合伙人蒋鹤婷律师。作为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学院硕士、上海戏剧学院客座讲师,她长期专注于AI技术与泛娱乐产业的法律研究,曾为多家影视公司和科技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其专业见解或许能解决娱乐从业者们的困惑。

一、效率革命,AI重构影视生产全链条

传统影视行业,长期存在流程低效、经验依赖、人海战术等作坊式生产痛点。然而,AI技术的出现,仿佛给产业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其开始转向现代工业化体系。

作为业内既懂AI又懂娱乐法的资深律师,蒋鹤婷的日常工作恰是当下影视产业的缩影——持续在技术创新与法律合规的交叉点寻求平衡。近期正在美国UCLA法学院开展“AI对泛娱乐行业的影响”访问学者项目的她,对此相当有发言权。

“从剧本创作到全球发行,AI正在重塑娱乐产业DNA。这不是工具迭代,而是系统重构。”蒋鹤婷律师翻开案例卷宗,向记者描绘出智能化变革的全景图。在她看来,当下AI技术已在影视全产业链形成系统化应用:

剧本开发端,ChatGPT、Largo.ai能自动生成剧本,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内容创作者识别票房潜力点,可谓省时又省心;后期制作端,Runway ML和Adobe Firefly通过智能剪辑、背景替换与字幕生成,大幅节约人力成本;数字直播端,ElevenLabs、Synthesia助力虚拟角色冲出国界,24小时不打烊;而在数据分析端,Parrot Analytics预测观众偏好,Pex和Cyanite.ai智能管理版权,堪称“全能管家”。

2.jpg“就像是行业的核动力引擎,当下AI的价值已远超成本控制”,蒋鹤婷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论断,在今年Netflix联合CEO Ted Sarandos的Q1财报通话中得到强力佐证:“AI不仅降低成本,更能提升影片品质约10%。其广泛应用于场景预演、特效序列准备和制作规划,全面优化工作流程。”这意味着,曾经动辄千万的“高级特效”,如今“小作坊”也能玩转,那些被预算扼杀的好创意,终于迎来重生曙光。

蒋鹤婷现场拆解行业标杆案例,AI新锐Moments Lab推出的“MXT 2”剪辑神器,能将原始素材智能解构为可搜索组件,通过简单的文本指令粗剪成片。目前该工具已被华纳兄弟Discovery等公司采用,应用于社交媒体与真人秀内容制作。数据显示,其创作效率碾压人工7倍,客户社媒收入直接翻番。

而在今年6月举办的年度AI Film Festival上,斩获最高奖的《Total Pixel Space》,以及《Jailbird》《One》等优秀作品也展现出AI在叙事与艺术创作上的多元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多数作品采用“混合媒介”制作模式——将AI生成画面与真人摄影结合,让创意与技术碰撞出惊人火花。

3.jpg

不难看出,随着AI技术的深度赋能,影视产业在内容创作、营销发行等全链条实现了降本增效。在技术领先的好莱坞,AI通过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打造优质内容,推动影视工业全面转型。在这个层面上说,AI技术正在驱动影视产业完成一场智能化革命,使内容生产更高效、传播更精准、收益更可控。

二、暗礁密布,AI泛娱乐应用带来多重挑战

然而,在AI技术推动泛娱乐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法律暗礁也让从业者不得不绷紧神经。作为多起多起AI侵权案的实操者,蒋鹤婷提醒,这场技术狂欢背后潜藏着诸多法律雷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爆纠纷。

首当其冲的是版权归属的灰色地带。根据中国《著作权法》,只有人类创作的作品才受法律保护。正因如此,ChatGPT生成的剧本、AI绘画工具产出的分镜图等内容的版权归属模糊不清。这就让ChatGPT生成的剧本、AI绘制的分镜图陷入了身份困境——它们究竟算谁的孩子?能否获得版权登记?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在作品中是否发挥了创作主导作用。

更棘手的是AI创作中的“拿来主义”风险。蒋鹤婷特别提醒,一旦AI在生成剧本时“偷师”未经授权的内容,产出的“衍生作品”就可能踩中侵权红线。眼下短视频平台流行的那些“魔改经典影视作品”桥段——如甄嬛掏出机关枪、孙悟空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看似创意十足,实则游走在法律的悬崖边缘。

6月初,迪士尼与环球影业联合起诉AI绘画工具的案件更具警示意义:因未经授权使用《冰雪奇缘》《星球大战》等角色形象,Midjourney可能面临天价赔偿。

4.jpg肖像权保护同样面临新挑战。去年,某科技公司因未经授权使用短视频博主汉服装扮视频制作付费“AI换脸”模板,被法院判定侵权,就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再比如声音克隆,在美国就可能被认定为侵犯“个人形象权”,而在中国,则可能被认定为侵犯肖像权。蒋鹤婷分析道,问题的关键在于声音是否具有“可识别性”:“就像我们一眼能认出某个明星的脸,如果AI克隆的声音也能让人立刻联想到特定个体,那么肖像权保护规定就同样适用。”

5.jpg当下,随着Manus等AI智能体的崭露头角,一个更宏大的未来图景正在展开。蒋鹤婷预见,AI智能体与机器人技术将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在这个近在咫尺的未来,艺术创作的门槛或将被彻底打破——普通人只需与AI智能体对话,就能实现导演梦、作曲梦,将自己的创意作品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而OpenAI、Anthropic、DeepMind这些科技巨头正在构建的“世界模型”,将让AI智能体拥有更丰富的认知能力,届时游戏、影视中的虚拟场景将逼真得令人惊叹,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管家,终将走进千家万户。

同样,在这股浪潮下,数字人直播也在改写娱乐产业的游戏规则。通过数字人,娱乐从业者可以避免真人出镜,转而由数字主播24小时不间断的产出内容,这也是目前“躺平生产作品”的一大趋势。从国外的BocaLive、Synthesia、HeyGen,到国内的百度“曦灵”、阿里云虚拟数字人,各类数字人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这场“永不下线”的内容革命提供着技术支撑。

6.jpg然而,这其中的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蒋鹤婷特别提醒,每个平台对数字人的使用都有各自的“隐形红线”——腾讯视频号直接给虚拟主播亮出红牌,明令禁止非真人直播;抖音虽然开了绿灯,但也布下重重关卡:虚拟形象必须完成“身份认证”,直播时必须有真人实时操控,完全交给AI自主运行?想都别想。

更隐蔽的风险潜伏在细节之中。蒋鹤婷掰开揉碎地解释道:“数字人带货时脱口而出的每句广告词,都可能踩到广告法的地雷;想用明星脸打造虚拟主播?先问问肖像权答不答应;而那些靠几个关键词就能生成作品的AI工具,用户自以为到手的版权,很可能在软件条款的犄角旮旯里被悄悄收回。”这些看不见的规则,正在织就一张天罗地网,等着粗心大意的从业者自投罗网。

7.jpg

总结来说,在使用AI生成的任何作品进行商用时,需要确保数据源头不侵权、有权进行商用,同时在商用过程中和在使用AI工具分析用户数据和追踪点击时,符合广告法、隐私法、数据合规等相关规定。

三、破局之道,风险防范与未来合规路径

AI正在重塑泛娱乐行业的游戏规则,而法律体系也在紧锣密鼓地跟进这场变革。除了传统的著作权法、民法典、广告法等对AI内容进行调整以外,还包括AI领域的一些规章制度,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5年9月1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简称《标识办法》)将开始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将进一步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标识问题。

这意味着,在目前AI生成内容难辨真伪的情况下,需要优先保障普通用户有知情权和辨别权。凡是通过算法、深度合成、AIGC工具生成的文本、图片、音视频、虚拟人、数字场景等,必须以清晰方式标注其为AI内容,确保公众不被误导,防止AI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这些制度对AI在泛娱乐行业的进一步应用和长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jpg除了我国发布的相关标识办法以外,美国和欧盟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2024年9月19日,加州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正式签署加利福尼亚州《人工智能透明度法案》(California AI Transparency Act),该法案将于2026年1月1日生效。对于计划出海的国内AI泛娱乐相关企业来说,也需要及时了解当地的政策,确保企业的合规经营。

同样,除了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由于AI生产的内容五花八门,也需要确保其符合广电总局的管理要求。比如2024年年底,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的《管理提示(AI魔改)》,就针对“AI魔改视频”提出了明确的管理要求,以防止AI的“二次创作”破坏原著精神核心,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作为平台方,也需要肩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制定平台的管理制度,对上传的内容进行审核,对有侵权行为的视频进行及时的下架处理。

9.jpg那么,面对复杂的法律环境,娱乐从业者如何才能安全驾驭AI技术?蒋鹤婷一言蔽之,除了需要进行严格的自我合规审查,确保自己的行为不侵权以外,还需要积极的参与到保护自己权利的战斗中。

比如迪士尼与环球影业联合起诉Midjourney的案件,这是好莱坞大型影视公司首次携手发起针对AI图像生成器的版权诉讼,必将成为行业法律战的重要里程碑。“IP是泛娱乐产业的核心资产,作为创作者,必须确保自己的资产不受侵犯,我们可以通过版权诉讼来达到强制授权的效果。”蒋鹤婷表示。

有意思的是,创作者还可以“用魔法打败魔法”——通过区块链+AI的方式来有效管理IP资产。以成立于硅谷的初创企业Story为例,其构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IP脚本”系统,允许创作者将内容上链,并以智能合约方式内嵌授权条款(如许可费用、收益分成等)。如此一来,在链上的创作者作品,会被自动保护,防止被那些未经授权的AI抓取。同时,通过链上记录原始作品创作时间、身份、使用规则,作为法律证据及追踪授权的基础。

10.jpg结语

当下,AI技术正在深刻重塑泛娱乐产业的每一个环节,从内容创作到商业变现,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

科幻短片《Echo Hunter》通过将导演的创意、演员的表演与AI模型的强大渲染能力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既符合行业规范又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的发展路径;奇幻冒险短剧《兴安岭诡事》完全由AI生成,验证了纯AI短剧的商业潜力;韩国虚拟偶像男团PLAVE利用AI与AR/VR技术的拟真互动,实现百万销量……

可以预见的是,在AI技术的赋能下,制作成本不再是限制创作者想象力的桎梏。无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中国短剧,音乐创作还是偶像运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将成为新常态。

11.jpg泛娱乐行业的未来已经清晰可见:AI技术将如同当年的摄影机和剪辑软件,成为创作者的基础工具。但工具的价值永远取决于使用者的智慧与敬畏,只有在完善的法律框架保驾护航下,技术创新才能真正为产业赋能,推动泛娱乐产业进入人机协同的黄金时代。

正如蒋鹤婷律师在采访最后强调的:“在这个AI重塑创作的新时代,从业者最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就是保持平衡——既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变革,又要时刻保持法律意识,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类创造力,而非取而代之。”这种平衡之道,或许正是我们在技术浪潮中稳步前行的关键所在。

转载自公众号:金牌经纪人

撰稿:王烨


作者

作者动态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领域

Copyright © 1998-2018 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1012394号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