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南美、东盟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逐渐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的新方向。随着新能源汽车“出海”热度不断提高, 众多新能源车企加快布局海外市场,呈现出产业链抱团“出海”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外企业“你追我赶”的产业发展格局。但也要看到,在“海”热潮之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也面临着全球关税壁垒增强、国际化本土化能力不足、投资限制增多、产业“内卷化”等多重挑战。
一、现状:出海规模逐渐扩大,呈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加快汽车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三年来,我国汽车出口连续突破200万、300万、500万辆。2023年,我国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44.3万辆,同比增长77.6%,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60%。2024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5.8万辆,同比增长6.3%。同时,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产业链供应链位势显著提升,跨国车企利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技术、劳动力和制度型开放等优势,成功实现了“在中国、为世界”。例如,2023年,特斯拉中国工厂产量约达全球产量的一半,其中有36%的产量用于对外出口。
以东南亚为例,随着东盟经济发展加快,绿色化、低碳化出行诉求上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也逐步扩大。其中,泰国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需求较高。2023 年,我国对泰国纯电乘用车出口量仅次于比利时,达15.59万辆,出口渗透率达92.3%,泰国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渗透率最高的国家。
我国出海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产品类型包括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主流出口价格区间多集中在10~20万元/辆,主要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等发展中国家。从趋势看,BEV出口均价逐年增长,PHEV出口均价逐年下跌,两种车型的出口价格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但均逐渐步入中端车型主阵营,以更好适应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国家需求。
二、机遇:政策利好和技术优势
我国长期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大规模推广风光电站、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新能源应用,加大智能电网建设、消除制约新能源发展的瓶颈,大幅提高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性价比,加快了全球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加速了新能源产业生命周期从成长走向成熟,也锻造出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特别是,在我国出台的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相关的各项政策及指导意见中,2023年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目前对新能源汽车“出海”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政策。《意见》从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健全国际物流体系、加强金融支持、优化促进贸易活动、营造良好贸易环境、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和保障,鼓励并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加强对外贸易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国家陆续出台电动化转型相关规划及实施路线图,并配套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激励政策,从扩大内需、完善配套、增大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方面,大力吸引与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外资企业进入,以促进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如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在2021—2022年期间密集实施关税减免、税费减免、直接补贴等多种BEV购置激励政策,为我国车企产品进入该国市场带来机遇。在地区层面,东盟制定了《2016—2025年吉隆坡交通战略计划》,以促进地区国家向更清洁、更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过渡。
2023年,中国电动车在泰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80%的市场。未来,泰国可能也难以自行创立新能源汽车品牌,所以这给了中国汽车巨大的机会。而且泰国的市场条件更为宽松,其也成为众多车企布局东南亚的重点市场之一。泰国政府提出到2030年电动汽车年产量达到75万辆的目标,占泰国汽车总产量的30%。另外,泰国政府还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间拨款400亿泰铢(约合78.96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向购车者提供补贴,力争到2036年实现120万辆电动汽车的产能。柬埔寨则计划到2050年将电动汽车数量占汽车总量比例提高到40%。马来西亚自2022年1月1日起推出一系列针对电动汽车的税收优惠。电动汽车企业可申请70%—100%的所得税减免,减免期限最长达10年。马来西亚计划到2030年实现电动汽车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15%,到204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至38%。
此外,电动化与智能化相辅相成。东南亚人口处于增长期,具有天然的优势,更青睐智能化的年轻消费者开始涌现,加之当地激励政策的引导,这让东南亚市场更加积极地拥抱电动智能汽车。
三、挑战:贸易壁垒与产业“内卷”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美欧等经济体纷纷采取限制性措施,对我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除此之外,非关税壁垒对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制约逐步增强。一是我国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