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高校专利转化效率的若干思考

作者:关刚 张慧

观点

高校及科研单位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稳步增加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统计数据显示i:2022年,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当年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26953件,占当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32。6%。其中高等院校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177360件,占比全国总量的25.5%,科研机构49593件,占比7.1%。截至2022年12月,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达到895892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26.7%。其中高等院校有效发明专利量664185件,占比19.8%;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量231707件,占比6.9%。可见,无论从2022年当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还是截至2022年底发明有效发明专利拥有的总量来看,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image.png

高校及科研单位发明专利许可率却有所下降

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高校专利转化实践情况表现不佳,在我国企业发明专利转化率逐年上升的趋势下,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转化率却略有下降。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ii显示:2022 年我国发明专利许可率为12.1%,较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近五年来,我国发明专利许可率持续平稳上升,年均提升1.9个百分点。

image.png

但是据上述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利许可率却略有下降。2022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许可率为13.8%,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连续五年持续上升8.8个百分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发明专利许可率分别为 7.9%和 6.3%,分别较上年降低了1.1和1.6个百分点。

image.png

事实上,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国家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提升专利质量,强化高价值专利的创造、运用和管理,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方面的工作。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部分高校专利授权率和实施率达到世界一流高校水平;将专利转化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以及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高校及科研单位在提升专利转化方面面临的问题作了以下分析及思考:

限制高校发明专利转化的部分原因

1、 存在不以专利转化或运用为目的的专利申请

实践上,高校的部分专利申请并非以产业化为目标,这部分专利属于产学研结合较低的专利,专利转化率自然不理想。高校专利中存在部分是为学生毕业、人员落户、课题验收、人员科研成果认定等特定目的而申请的,过多的政策优惠反而让高校专利背离了专利权设置的初衷。为了毕业、落户、课题验收申请的专利,一旦目的达成,专利也就没必要维持了,结果造成大量的失效专利,更不必说专利成果转化。

2、 部分专利与市场脱节,无法匹配企业需求

高校中的部分专利来源于处于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学生,学生的专利发明主要源于自己的学科兴趣,来自于书本,是实验室的产物。此类专利可能科技含量很高,但是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想要工业化生产,变为企业实实在在的收益,需要继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企业来说,成本投入太高,风险太大,导致企业不敢投,不愿投。但是,研究表明,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与企业开展合作创新,产学研专利产业化水平也在逐步提升。高校及科研单位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或技术服务”、“接受企业委托开发新技术”、“以创新联合体等方式长期合作”、以及“人才联合培养合作”等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创新,这些举措等有利于高校逐步提升专利质量和转化率。

3、 高校主体的复杂性

企业兴趣浓厚,希望与学校知产部门进行沟通,但是学校的相关单位对于如何进行商务谈判,如何讨论专利的入股和收益分配等问题不清晰,最后的临门一脚也往往费尽周折。专利权利归属界定的不明确严重影响专利转化,容易造成高校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权属纠纷、高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权属纠纷。技术参股后,作为股东,在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时,没有拍板子的人,需要申报,开会,审核,流程太漫长。

4、 缺乏有效的运营机制和管理人员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知识产权专职管理机构的比例分别为 44.2%36.0%;建立了兼职管理机构的比例分别为 45.7%47.2%;尚未建立管理机构的比例分别为 10.1%16.8%。高校及科研单位大部分既有专职管理人员也有兼职管理人员。无专职管理人员且兼职人员人数在1-3 人(不含 3 人)的占比最高,为 22.9%;其次是专职管理人员 1-3 人(不含3 人)同时有兼职人员人数 1-3 人(不含 3 人)的情况,占比为 15.7%。近两年随着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目前从事专利管理工作的较大比例是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进行专利申请、统计等基础工作,没有专门的专利技术管理人员,缺乏对专利市场评估和应用的了解,无法得知专利前景及专利转化情况,难以开展专利成果转化。

提升高校专利转化率的办法

降低专利转化或许可成本,提高企业利用高校专利的积极性

降低专利转化使用成本,开放专利许可,让企业得实惠。既可盘活高校院所的沉睡专利,也让专利真正造福社会。2022年4月26日,在浙江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主会场上,浙江的19家高校院所的500件专利,被“浙江知识产权在线”平台精准推送给山区26县的4002家企业。企业收到专利信息后,若是有意投入生产,专利许可费全免。2021年10月浙江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推进会暨首批免费开放许可专利发布会在杭州召开,会上发布了379件专利向全省企业免费开放许可。这是新专利法引入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并实施后,我国首批免费开放许可的专利。引进技术风险资本,高校科技作价入股,同时承担技术顾问的职责,在此阶段,企业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将风险交给风险投资机构承担。高校专利得以转化,企业得到技术得以发展,风投用最少的资金,博取未来收益,三方各取所需。

2、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完善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分享机制。

引导科研人员了解市场技术需求,激励科技人员多与企业接触交流,获得技术需求信息,从而实现供给侧改革,更好实现产学研的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开展合作创新。

提升高效科研人员对于专利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完善高校职务成果权属分配机制。以往,由于高校科研人员的技术成果大多属于职务发明,技术成果转化收益与科研人员关系不大,高校科研人员往往对于高校专利的转化积极性不高。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已经在积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改革。据《2022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高校中设立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含专利权)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相关规定的比例为55.4%。开展权属改革的相关高校选择“赋予成果完成人长期使用权”“成果完成人与单位共同共有”“赋予成果完成人部分所有权(成果完成人与单位按份共有)”的高校比例相对较多,分别为48.2%、48.1%和40.4%;但选择“赋予成果完成人完全所有权”的比例较少,为8.9%。通过政策创新激励科研人员技术转化积极性,更进一步制定适宜地方科研机构的技术转化政策,把科研绩效评价与技术转移成效挂钩,激励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3、提升专利运营机构地位和质量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专利运营机构了解市场需求,可以帮助企业遴选科研成果,有助于促成市场交易。将专利转化的事交给中介机构,中介机构不仅可以帮企业找专利,帮高校专利找企业,还可以进入专利申请的前端,将企业诉求带给高校,在流程和法律规范,专利保护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支持。

例如目前美国大学的主流模式为技术转移办公室模式(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OTL),在OTL模式中,专利发明人向OTL提交“发明和技术披露表”,之后技术经理(Technology Manager)就将负责此后的全过程,包括是否要将此发明申请专利,以及之后的技术评估、申请专利、营销谈判等一系列过程。

据《2022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50.8%的高校设立了专利转移转化机构。其中,重点高校比例最高,达到86.0%,较普通本科院校(62.0%)和专科高职院校(35.2%)分别高出24.0 和50.8个百分点。32.1%的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基金。其中重点高校最高,为56.1%。高校及科研单位通过设立专门的专利转化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基金,必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及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特别的专利的转化效率,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注释:

[i] 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https://www.cnipa.gov.cn/col/col61/index.html

[ii]《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写,2022年12月。

作者

作者动态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领域

Copyright © 1998-2018 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1012394号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