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文律师谈老年人金融诈骗

作者:马立文

观点

2021年3月15日,《新京报》举办3·15消费者权益日特别直播。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立文律师作为特约嘉宾在线分享金融诈骗防范事宜。如果您错过了这场2千多万人观看的直播,或者仍意犹未尽,那么快来阅读本文吧!


记者发现,老年人金融诈骗的形式大概有这么几种,比如说承诺高额收益,非法吸收存款后携款潜逃;存单变保单;为老年人办理虚假的养老保险等,在您工作过程中,还接触过哪些老年人金融诈骗的形式?能否大概总结一下?另外,请您分析,与其他年龄层相比,老年人的金融诈骗呈现出哪些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伴随着支付方式的日趋便捷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金融诈骗不时出现,诈骗形式也花样繁多。

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防范心理弱、手头有积蓄、生活单调寂寞、对新鲜事物不了解、缺乏防范意识、易被哄骗等特点,对老年人实施金融诈骗,轻者会造成老年人财产损失,严重的还会导致老年人出现家庭情感纠纷,甚至家破人亡。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金融诈骗形式,常见的老年人金融诈骗形式还包括:

套路一:原始股

“原始股”的骗局一直屡禁不止,现在,更是将魔爪伸向了老年人的钱包。

“原始股”是个很唬人的词,乍一看,会让稍微懂点股市的人都心动不已,以为自己能随着公司的上市而大捞一笔。

但事实上,市场上凡是打着“原始股”旗号的,大概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有媒体爆出了“‘智天金融’洗脑诈骗中老年人,假售原始股卷款超上亿”的消息。

那么“原始股”骗局都有哪些比较常见的套路呢?

1. 号称公司即将在境内外上市,诱使老年人抓紧买“原始股”;

2. 为了提升可信程度,称已获得政府的批准,并伪造批准文件;

3. 以“大股东转让股份”为理由,向中老年人高价转让“原始股”;

4. 以“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为名,宣称可以代为买卖“原始股”;

……

我们应该知道,对于一家能够上市的公司而言,股权不仅很重要,而且上市后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天上不会白白的掉馅饼,因此,当看见宣称是“原始股”的投资项目时,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套路二:假私募

虽然有些老年人会被“原始股”的噱头所诱惑,但是,也有不少老年人既想理财、又不敢炒股。针对这部分老年人,骗子们又打起了“假私募”“伪私募”的主意。

“假私募”的套路一般有几个步骤:

准备阶段时,先租一间小小的办公室,摆上几台电脑,再坐上几个看上去高深莫测的操盘手,打着私募的名义吹嘘自己的背景、内幕消息等。

投资前,骗子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进行虚假宣传,又是承诺定期付息,又是承诺保本,虚构或者夸大自己的投资项目,来诱使老年人乖乖掏钱。

投资后,一般骗局都不会立刻揭穿,老年人都会先吃点甜头。但是,等“假私募”的资金盘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卷铺盖跑路了。

事实上,政策明确规定,私募基金的投资者金额不能低于100万。

所以,当碰见有人吹嘘保本保息、没有门槛的私募基金时,老年人一定要捂好了自己的钱包。

套路三:“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可以说是对老年人敲骨吸髓的一种骗局。

普通的骗局,会掏光老年人的积蓄,但“以房养老”,很有可能让老年人无家可归。

“以房养老”的骗子们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流程:

首先,他们会在老年人居住的社区进行免费体检、免费领取保健品、免费领取鸡蛋蔬菜等活动,先和老年人搭上线。

紧接着,他们会和老年人拉近关系,通过家访、送礼等形式,骗取老年人的信任,然后鼓动老年人以房屋作为抵押进行贷款,并用贷款投资他们的理财产品,承诺每月会有高额利息。

并且,为了将更多的老年人骗进来,骗子们最初会真的支付高额的利息,放长线钓大鱼,等过一段时间再卷钱跑路。

其实,“以房养老”的骗局一般都不长,在短则一年、多则几年的时间后,骗局就会暴露。

但到了那时,这些老年人不仅无法收回利息和本金,当初被抵押的房子也会被出售,连个住的地儿都没有了。

套路四:纪念币(收藏品)投资

本以为买了限量版的纪念币,将来躺着也能升值,但等到卖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纪念币一文不值。现在,很多老年人也踩了“纪念币投资”的坑。

一些居心不良的骗子,打着“限量发行”、“高额回报”、“绝世珍藏”等惯用的幌子,用各种高大上的名头来包装纪念币,让人心动不已。

一些老年人看见这么一个“稳赚不赔”的项目,既不想错过所谓的“独家渠道”,又想占点小便宜小赚一笔,自然就容易陷入“纪念币骗局”。

另外,为了让“纪念币投资”看起来权威可靠,一些不法公司还会一边打着“央行旗下货币发行机构”的名号,一边许诺会帮老年人把“纪念币”给拍卖出去,让老年人更加信服。

事实上,这些外表华丽的“纪念币”,并没有任何投资的价值,只是被包装出来的投资噱头。

但等到老年人幡然醒悟时,只剩下一堆不值钱的“纪念币”,而这种“纪念币投资”,注定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套路五:养老服务

说到底,老年人最关心的,更多的还是怎么老有所养。

正因为如此,“养老服务”也成了骗子们下手的重头领域。

市场上有一些养老机构,明明已经超出了现有的床位,还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等五花八门的名义,向老年人收取高额的会员费、保证金,或者为各种类型的卡充值。

在五花八门的养老服务面前,老年人想要安享晚年,一定要再三考量,避免踩雷。

小结:

从现在“金融诈骗”的套路来看,投资理财、私募股权、养老服务等很多个领域,都已经成为了老年人受骗的“重灾区”。

对于上当受骗的老年人而言,你想要的是利息,但骗子想要的却是你的本金。

在老龄化社会逐渐来临的情况下,作为儿女,我们更应该教父母擦亮眼睛,避开“金融诈骗”的套路。


从老年人本身出发,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减少被金融诈骗的概率?比如说设置骚扰电话拦截等?

(1)切莫贪心,远离高收益理财

金融市场中的投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老年人很难将其分辨清楚。有些不法分子声称能帮老年人炒股或者理财,并许诺高额回报。

切记:高收益必存高风险,老年人不能一味追求高收益,也要根据适当性原则购买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同时,不能盲目听信所谓“金融专家”的推荐。

(2)提防陌生人易、防熟人难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反洗脑,不如先了解某团队的洗脑策略。

比如老人被骗买“保健品”,“玉石床”。

该团队的工作地点选择了某拆迁小区,留守老人居多。

“为什么他们都相信你?”

“因为我像他们的儿子闺女一样,没事就提些水果去看望他们,陪着聊聊天,他们无依无靠的,最需要的就是我这样的人。”

攻心为上。

“上来就提消费必然会让人反感,我们先要像关爱老人的社会群体一般,陪老人唠嗑聊家常,绝不提任何跟钱沾边的敏感词,等打开老人的心扉后,就多聊聊跟健康相关的话题。”

心都给你了,钱自然给你。

三流销售卖价格,

二流销售卖产品,

一流销售卖人品。

“这些报道的真实性我们并不关心,只要达到让老人不相信医院、不相信银行、不相信保险公司的目的就好了。”

不管一开始怎么样,问题永远是人的问题。一个人到底说什么,真不真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别人产生信赖感。

怎么“攻心”?

建立信赖感,你说的任何话,都由衷变得“想人所想,急人所急。”

老人们不是真的缺这些保健品,他们缺的,是理解,共鸣,陪伴,和关心。

这些,家人没做的,团队做了。

团队被信赖,那么就算卖破铜烂铁,也能卖出去。

甚至耳边常常萦绕,“好儿子留下来吃饭吧,就陪陪我。”

老年人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自己及家人的个人信息。有的不法分子会冒充公检法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要求转账汇款,以资金核查的名义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切记: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个人信息,如陌生人要求转账汇款,一定要核实其真实身份,事前多与子女商量。公检法人员不会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进行资金核查,并以此名义要求个人将钱款转移至安全账户。

(3)健康靠锻炼,不要盲目依赖保健品

实际上,市面上有些保健品是三无产品,也没有保健、医治百病等作用。

切记:对老年人来说,要想身体健康,还需多锻炼,不要去买这类保健品。

(4)不轻易动房子

对老年人来说,房子是自己安享晚年的地方,也是重大资产,如果将房子进行抵押、出售,都可能产生无法预估的后果。

切记:包括房子在内,很多重要资产,老年人在动用前,都应和子女商量,以免造成不必要额损失。儿孙自有儿孙福,留给儿孙的更对的精神财富。

(5)个人信息保护好

老年人要妥善保护好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卡号、存折账号、密码、手机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不要轻易告知他人。

切记: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要保护好身份信息、财产信息等金融信息,移动支付账户别放太多钱。

我们的社会、社区又能够为老年人防骗做些什么?

(1)经常组织讲座、培训活动,通过游戏、讲解案例等方式生动形象的向老人宣传防范诈骗知识。

(2)通过老年人常用的新媒体,如:微信文章、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宣传防范诈骗的方法。

(3)多与老年人的家人保持沟通,让老年人的家人多交流,了解他们最近的生活状况、财务状况。许多案例中,骗子通常会让老人向家人隐瞒情况。如果老人突然产生大量资金流出,或是频繁向子女要钱或在外借钱,很有可能已经陷入诈骗陷阱。家人应及时关注老人的状况,对其耐心劝导,以及时止损。


您是法律界的人士,能否介绍一下目前针对老年人金融诈骗,在法律方面有什么一些特别的举措?另外,关于老年人金融诈骗方面,未来哪些法律法规还能更加完善?


(1)关注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

我们前面提到,有许多针对老年人的虚假理财型金融诈骗。其实,要识别理财产品的真假,大家不能从项目入手,应当关注发行主体。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国境内向社会公众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合法机构只有“持牌”的金融机构。这意味着向个人发售理财或资产管理类产品的机构需获得央行、银保监会或证监会的批准。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假如有人向您推荐购买理财产品,识别真假只需问一句“有牌吗?”

(2)查验借款人信息

早在2017年,银监会就研究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明确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必须在出借人出借资金前披露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因此,如果不具备法规规定的基本信息要素,多半就是骗子平台。

(3)完善应对新型金融诈骗的法律法规

谈到比特币、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概念,许多人都觉得高深莫测。一系列利用这些新概念设置的金融诈骗模式也应运而生。未来针对这些新型金融概念的法律法规也会更加完善,避免投资人,尤其是老年人,在对相关概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新型金融概念以及高额返利所吸引而盲目投资、上当受骗。

最后,请能否请您谈谈,当金融诈骗行为已经发生,老年人该如何处理?

(1)及时出局

一旦发现投资的平台无法兑付或提现,不要轻信平台给出的“竞争对手发动水军黑我们”等拖延理由,应马上止损出局。

(2)保存证据

如果平台出现问题,但暂时还没有关闭,那我们要尽快登录平台APP或者官方网站下载合同、投资证明、借贷协议、用户协议、担保协议、融资者信息、借款标信息、流水等资料,这里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如果平台已经关闭,那就需要自行调取银行汇款流水、第三方支付流水、聊天记录或其他交易信息。

宁可多保存,全部保存下来总归不会错。

(3)提起诉讼

也要理性地承认并非所有的跑路平台都是诈骗性质,相当一部分平台跑路是因为运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坏账等原因引起的。如果是上述原因,又或者平台尚未被公安机关刑事立案,诉讼则成了维权的唯一途径。建议联系其他投资受害人,汇集相关证据进行诉讼。当然具体诉讼的思路,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相关的诉求、已有的证据都会产生不同的方向,专业性较强,所以建议咨询专业的律师来进行设计方案。

(4)报警

如果发现被骗,在搜集完相关证据后,需要第一时间报警。公安机关一旦立案就会冻结相关账户,之后耐心等待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判决生效后,相关资产就可以进行分配和处置。

(5)调整心态

从更宽泛的角度看,不涉及生命安全,都算擦伤。

老人也像孩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孩子家长与其眉头紧锁的盯着孩子不要乱跑乱跳,不如让他自己摔一跤。自己知道疼了,比什么苦口婆心都管用。

对老人也一样,只有真切的被骗钱了,才会警醒以后任何的瑰丽梦境。

从更广阔的角度看,福祸相依。留不住的财,不如随它去。


作者

作者动态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领域

Copyright © 1998-2018 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1012394号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联系我们